媒体看天外: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报道天外办学成果,打开沟通世界之窗
在一甲子时光中,天津外国语大学薪火相传
打开一扇沟通世界的窗户
天津外国语大学校园一景
2024年11月,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了2024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举办工作。
2024年5月25日,天津外国语大学迎来了第七届国际文化节的盛大启幕,众多学子纷纷合影,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
2024年5月,阿联酋的“百校中文项目”春令营期间,学生团组得以亲身体验活字印刷术的魅力。
天津的五大道文化旅游区,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洋楼建筑群之一,享有“万国建筑博览苑”的美誉。其中,位于五大道之一的马场道南侧,天津外国语大学的马场道校区便坐落于此。在这所校园中,法式建筑风格的钟楼以及由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创办的北疆博物院,它们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众人争相打卡的热门地点。
天津外国语大学,作为我国最早独立设立的外国语院校之一,今年迎来了其建校60周年的重要时刻。校园内,这所充满古典韵味的学府,经过六十载的岁月洗礼,已蜕变为一扇通向世界的桥梁,不仅倾听着全球各地的声音,同时也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文化精髓。
从“译世界”,到“译中国”“译天津”
书架上陈列着那本厚重的《尤利西斯》,其译者是金堤。这部20世纪文学巨著,因其艰深难懂,曾让众多翻译者望而却步。然而,金堤先生却勇敢地成为了首位敢于挑战这一难题的先驱者。
另一排书架上陈列着《金鱼》、《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男人的故事》等作品,这些书籍的作者均为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安妮·艾尔诺,而它们的译者则是郭玉梅女士。
金堤与郭玉梅,在天津外国语大学任教期间,开始着手翻译那些世界级的经典之作。此类将世界名著引入我国的翻译活动,天津外国语大学已持续进行了整整六十年。
翻译工作犹如构筑桥梁,不断推动着全球文化与思想的互动交流。自建校以来,天津外国语大学已培育出众多在中国外语领域内享有极高声誉的语言学者、外交官以及翻译专家。为纪念和弘扬资深翻译专家金堤先生的翻译理念,2024年9月28日英语培训,正值国际翻译日临近之时,天津外国语大学庆祝建校60周年的首届金堤翻译奖颁奖典礼盛大开幕,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等九位翻译界同仁荣获了首届金堤翻译奖。
今日,天津外国语大学本科教育领域增设了33个外语专业,涵盖了31种语言,特别是其中的24个非通用语种,它们几乎全面覆盖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该校承担着培养大量既精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又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外语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
伊琳娜,这位在岗位上辛勤工作了超过十年的俄罗斯语言学家,对于学校语言学科的发展有着深刻的体会。她回忆起刚踏入天外工作的情景,那时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开设的外语课程仅有6门,而如今英语,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了16门。
时代,给这所大学提供了全新的课题。
昔日,我们致力于“译世界”,将外国名著引入我国。而今,一项同样至关重要的使命是“译中国”——将我国的主张、智慧与方案推广至全球,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学习。在这一领域,我们同样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此处设有我国独一无二的“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研究”专项博士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致力于满足国家特殊需求,截至目前,已成功招收并培养了超过一百名博士研究生。重点打造的“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际传播外译研究中心”这两个高级学术机构,积极投身于党和国家关键文献及学术文化作品的对外翻译工作,已成功参与并完成了包括《国家领导人谈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和《中国式现代化》等在内的50多部、总计600余万字的文献翻译项目,通过翻译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
以《中国式现代化》英文版为参照。今年,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际传播外译研究中心的周薇副教授和青年教师邹静完成了翻译工作。随后,该作品由圣智集团盖尔公司负责,在海外市场成功出版并发行,为全球各界人士打开了一扇观察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窗口。该书不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轨迹进行了梳理,而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为全球现代化研究贡献了独到的视野和深入的见解。
“译天津”这一名称也成为了该校的知名标志,在数年间,天津外国语大学成功翻译了《行进天津》、《匠心筑梦——鲁班工坊走向世界》以及《博物问津》等多部规模庞大的纪录片,还翻译了《天津指南》、《天津概览》等众多展现天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成果的系列书籍,这些作品在海内外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反响。学校不仅参与到了第八届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宣传品翻译任务,还相继完成了《潮涌天津》和《大美中国-天津篇》等宣传资料的翻译工作,为天津市的“十项行动”提供了支持学英语,并推动了天津的高质量发展进程。
通过“比较”,开好一门大思政课
在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校园教学楼前方,一块精心雕刻成书页状的石碑上,不仅刻有“比较”二字,而且用31种不同的语言文字同样呈现了“比较”这一词汇。这一设计巧妙地与天津外国语大学本科阶段开设的31种语言课程相呼应。
天津外国语大学设有这个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的实验室,该实验室于2023年5月正式落成。实验室门口显著位置的两个大字“比较”,成为了其最鲜明的标志。
在实验室中,我们精心挑选了100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制度比较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还有生动的视频演示。尤为关键的是,这些案例的呈现方式既生动又充满活力。
学生们自行搜集整理了中美两国电力故障的对比资料,在展板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美国的电力网络属于私营性质,各州之间相互独立,各自为政。而反观我国电力系统,其故障率逐年下降,始终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被视为关乎民生的重大工程。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院长高立军向记者透露,仅就这一案例,学生们就已经搜集了七八个不同的事例。
高立军表示,该实验室倡导以实际案例和事实为依据进行说理,摒弃乏味的理论阐述。他们激励学生在这一“大思政课”中深入理解并掌握“中国之治”。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在批判性分析和辨别真伪的过程中,明确是非观念;在比较分析中,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及外部世界;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信与自主。
这样的课堂旨在促进教学双方的共同成长。学生不仅需掌握实验室现成的案例知识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口语培训,更需以团队形式进行中外制度对比的案例作业。在这些作业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案例,更将作为后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材料。
学生们主动搜寻案例,他们由听众转变为实践者,甚至有些同学担当了义务讲解者的角色,其成效显著超越了常规课堂的教学。高立军表示,借助这种方法,众多学生养成了自觉的对比思维,并提升了他们坚实的对比分析能力。
自此处启航的创新,不仅启迪了天津外国语大学的众多学子,同时也为广大中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益处。
该实验室如今已跻身天津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关键创新项目之列。作为“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天津)”的实践教育平台,天津外国语大学已引导数千名大中小学生,包括大中小学一体化联盟的单位成员,至实验室进行一体化教学活动。此举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式、沉浸式、场景式的铸魂赋能综合教育平台。
数年来,该地持续致力于构建特色鲜明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体化培养体系,即“天外模式”,这一举措对于提升新时代思政课质量、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党委书记周红蕾强调,该校将致力于思政课实验室的构建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口语培训,并将实验室的实践所得转化为创新的教学素材。此外,学校旨在使教学成果及教学方法具备更大的扩展性、参考性和借鉴价值。
“走出去”,一起讲好中国故事
近两个世纪以来,天津民俗文化的象征非泥人张莫属。今年,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他们精心打造了“国之脊梁”系列作品,并在天津美术馆向公众展示。这些作品从两弹元勋到航天英雄,从服饰外观到人物姿态,每一个细节都仿佛跃然眼前,栩栩如生。
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的这批作品具有独特意义,一方面,自与天津外国语大学携手合作以来,借助“汉语桥”非遗文化体验项目,这些杰出的民间艺术杰作得以跨越国界,流芳意大利、葡萄牙等众多国度;另一方面,它们得以借此平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借助此类项目,天津外国语大学运用非遗文化元素,成功构筑了众多连接中外友谊的桥梁。
今年八月,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协办的第五期“汉语桥”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网络活动正式启动。此次活动主要针对来自俄罗斯和越南的197位汉语爱好者展开。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的党委书记李鲁宁指出,在这为期十天的课程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得以在线游览天津的杨柳青和泥人张博物馆。他们有机会线上感受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和风筝魏的制作技艺,同时体验南京云锦、福鼎白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而踏上一次科技与非遗文化交融的非凡之旅。
天津外国语大学几乎每日都在身体力行,致力于推动中国故事走向世界舞台。
今年,一部名为《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多语种版)的丛书荣获了教育部颁发的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该丛书的编纂与翻译工作由天津外国语大学承担。在书中,我们可以找到对古代科技的详细阐述,例如唐代兴起的密封舱福船制造技术;同时,书中还融入了与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知识,比如二十四节气和十二生肖等;此外,书中还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内涵。
这项工作实施起来耗时耗力。自2018年1月起,我们启动了丛书的初步调研工作,吸引了100多位师生共同参与。他们不畏艰辛,足迹遍布高海拔地区和偏远山区,留下了奋斗的足迹。经过550多天的努力,我们收获了近40万字的调研资料。最终,丛书的初版在海内外发行超过万册,触及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了学术界的关注与好评。
孔子学院,又一典型实例。天津外国语大学,历经多年,与韩国、葡萄牙、俄罗斯等国家的高等学府携手,共建立了九所孔子学院。在这些合作院校中,分别设立了专门的研究中心、资料中心和文化遗产中心。同时,该校还陆续派遣了中方院长、汉语教师以及学生志愿者等超过七百人,他们奔赴全球三十余国,投身于中文教学的使命之中。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海外孔子学院荣获了五次“优秀孔子学院”的荣誉,同时有四人获得了“孔子学院先进个人”的称号。目前,该学院负责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数量在天津市高校中居于领先地位,并且已经两次荣获“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院校”的奖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的孔子学院被评为“全球示范孔子学院”。今年,天津外国语大学还成立了孔子学院合作大学联盟。
天津也举办了一场国际性会议。在今年的11月,该校师生在天津举行的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活跃地出现在了各个场合。天津外国语大学特意组建了一支由497名志愿者组成的志愿者服务团队,该团队遍布全校的十大学院,涉及英语、西班牙语、俄语、法语、阿拉伯语、斯瓦西里语等多个语言专业领域。他们以饱满的热情,热情周到地接待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外国来宾。
“请进来”,体验中国文化之美
《在名叫天津的地方》这首原创歌曲荣获了第二届“你好,天津”网络短视频大赛的一等奖。此曲的创作团队来自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口语培训,包括意大利籍教师阿尔贝托负责作曲,以及马达加斯加留学生洛夫、蒙古留学生爱玛、国际教育学院老师赵伯杨和国际传媒学院学生崔梓萌共同演绎。歌曲讲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在中国相聚,友谊加深媒体看天外: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报道天外办学成果,打开沟通世界之窗,文化交流互鉴的温馨故事。
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群中,众多外国友人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倾心于中华文化,类似的感人事迹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阿尔贝托,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意大利语专业的外籍教师,多年前便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娶了一位中国籍妻子,还在2023年初携子女从意大利迁至天津,开启了崭新的生活篇章。与此同时,与学生共同创作以中国文化为题材的音乐,也成为了他闲暇时的主要爱好。
真正培养知华友华派,需要付出多年努力。
在课程设计方面,我们应如何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国际教育学院针对国际中文教育,巧妙地以天津为背景,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课程,包括津韵(赏析天津民歌民乐)、津味(非遗造物,向世界展示中国)、津乡(聚焦天津人及天津事,如“近代百年看天津,名人故居探访”)、津声(探讨天津人文起源的天外文博大讲堂)等文化选修课程,以及相应的考察路线活动。
汉语教学构成了该地的文化亮点。自1980年6月起,该机构设立了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室,并正式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随后,学校便着手举办面向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课程。同年8月,学校特别为日本国际青年交流协会的25名日本留学生,举办了一场为期三周的汉语学习活动。学校致力于构建具有天津特色的“中文+”留学生教育品牌,积极推动高校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实施“中文+职业技能”的联合培养计划,致力于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来华留学课程体系。此举旨在培养既精通中文又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从而显著提升了海外留学生的吸引力,导致留学生人数持续增长。
桃李无需言语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口语培训,其下自然形成小径。经过多年努力,该校凭借外语专业门类丰富、国际交流途径广泛的优势,积极推动“留学天外”品牌的打造。目前,该校已同全球50多个国家的330多所大学及教育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友好合作关系。学校每年接待来自全球60余个国家的两千多名长短期留学生,他们在此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或进行短期研修;同时,线上线下累计招收来自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总人数已超过两万五千人次。
众多年轻学子纷纷踏足“汉语桥”,近距离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对中国现代化的脚步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今年8月,天津外国语大学成功举办了由阿曼教育部委托的“津沽印象”汉语桥青少年项目。在这个为期两周的研学之旅中,来自阿曼的二十多位青年学生,全方位地感受了中国的文化魅力。他们在天津,参观了天津市规划展览馆、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等众多地方,亲身体验了天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制作,还学习了篆刻技艺、经典文学作品朗诵等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课程。
自今年起,天津外国语大学已陆续承担了29个“汉语桥”暑期夏令营项目,涉及1947名来华留学生。自2020年起,该校举办的“汉语桥”线上交流团组吸引了超过4000名外籍学员参与。此外,该校共有30门“汉语桥”视频课程被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选入优秀课程资源库。
还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天津外国语大学持续多年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大使走进校园、国际文化节、欧洲文化周、印尼文化月、“文明互鉴与文明互译”学术交流季、国别与区域研究的高端论坛以及“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学术论坛等。此外,该校还承担了教育部“中新大学生互访项目”、天津市与白俄罗斯莫吉廖夫州教育领域的圆桌会议以及在华留学生武术训练营等活动。
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校长李迎迎向记者透露,该校通过与世界高等教育机构的深入交流与协作,致力于促进青年学子及学者在人文领域的相互访问与交流,精心策划“引进来”与“走出去”两项战略,这有助于培育出具备“国际视野、深厚家国情怀、精通多领域、能担重任”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同时,此举也有利于增进各国、各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推动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与进步。
李迎迎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外语院校应当致力于培育出一批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深刻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还要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他们不仅要精通外语,更要熟悉国际规则。这样的培养目标是希望他们能够“打造出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话语权”。
(内容审核/冯鹏 顾洋 蒋天皓)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